close
太極「活化」生機
2009-05-13

柔靜太極拳研藝社創社社長謝秉中(右)指導徒弟倪秉郎(左)練拳,教的認真,學的也不敢怠慢。太極重視拳架規矩,徒弟耍出架式,師傅就從旁指導。(陳淑安攝)

謝秉中說太極文化是循環不息的一個「修」與「養」的過程,練太極志不在練就健碩肌肉,而是保存自身氣力來「活化」生機。(陳淑安攝)
減損耗 免勞傷

【明報專訊】一般運動均要求參加者體能達到一定標準,簡單如緩步跑與急步行,起碼也要氣喘得來,雙腿能撐着走幾公里吧!然而,有什麼運動能像太極一樣能在200平方呎的空間裏完成、耗勁最少、不用滿身大汗累得精疲力竭、又有保健功效?

太極,如何強調「柔如新生、靜中養和」呢?
柔靜太極拳研藝社創社社長謝秉中,用舞絲帶這個簡單動作,講解太極拳的原理。舞絲帶的基本要求是絲帶要舞得圓滑不斷。當氣勁不足,絲帶就會墜下來;當快慢速度不順,絲帶又見摺曲。太極拳講求流暢,若內氣不濟,則完美無續;做到完美,又不可超越拳架規矩,那是太極的重要原理所在。


持之以恆 修氣養生

武術是太極拳的一部分,另一部分則強調修為和修煉,以「氣」養生。打個比喻,胎兒原本靠腹動氣,出生後轉為鼓動肺腔,隨着成長,先天的氣便會漸漸被消耗去,後天的氣就應環境而生。初失去先天的氣時,不覺得有什麼影響;慢慢體力不如從前,病痛多了,復元慢了,關節動作不順,這時便希望能找回、「生」出先天的氣。

太極由心平氣和中,重新組織起一絲絲生氣,和其他健身運動由消耗開始不同——練太極拳能修氣,此謂養生。

基本上任何人都適合練太極拳,而成效則要持之以恆地練習才可見效,三天打魚、兩天曬網或要求快速見效,就得一句「拳無百日功」的忠告。


催谷健身 器官過勞

資深傳媒人倪秉郎也深好太極。他指出,不少愛好運動人士理應有健康身體,但因為不斷催谷健身,好比不斷要求心臟跳「快點、快點、快點」以求更強更健,而令器官過勞,耗損更大。他們的身體到壯年已開始走下坡,一身傷患的例子更屢見不鮮。老來才覺辛苦,那又如何符合健康的原意呢。

謝秉中說﹕「凡是自然的東西,都不可能一步到位;你以為火箭可以,但最後仍是走向毀滅,這就不可能說是養生。太極拳不要求體能供給的力量,而是扶育現在仍存在身體裏的力量,保存、活化這點力量,就是太極養生之道。」

運動前熱身,已要求心跳加速;肌肉要有力量,就在繃到最勁處比試,他說﹕「無論任何物質,頂點就是無,如9之後就歸0,所以還是要重新開始。」太極文化是循環不息的一個「修」與「養」的過程。練太極志不在練就健碩肌肉,而是保存自身氣力來「活化」生機。

謝秉中指出,太極養生,追求陰陽衍生,互相配合,達到平衡效果。說太極使人脫胎換骨,並非指馬上180度逆轉,而是太極以意行氣,以氣行血,不勉強催力,省勞避傷;由減損耗開始,利用活動血氣,帶起身體各器官筋肉活動生長,使其運作暢順,加強新陳代謝,對體質虛弱以至慢性病患者都很適合,亦適用於改善心肺功能(見另文),是少數適合心臟及高血壓患者的正規活動,但不要期望像打針一樣速速見效,還需耐心堅持才成。

倪秉郎也提出,很多人說運動後睡得特別好,或認為肌肉痠痛就是活動到位,其實都是勞損的結果。練太極是愈練愈精神,初期還可能耍一套已大汗淋漓,慢慢耍完兩套也只會流微汗,可見愈行愈省而達到效果。

謝秉中說,太極對於那些表現得精力十足而體魄旺盛的人,作用是增加效率,使其少花些力氣,少些勞損而達到同樣效果。


掌握規矩 生正能量

太極也是生活的一部分,分別在人會運用多少。能認識和把握到規矩而成形,造圓成圓,造方成方,造到及格的形,才能把氣帶到適當的位置上,到位才能把氣的能量帶動出來。用活了,形就變得圓滑而生動氣流。這像初學者,必先學習規矩,把握技術,經驗積聚,用起來得心應手,就不必靠蠻勁闖關,以圓滑的技巧達到目標,若成功了,不但省了損耗,而且在處理事務的信心、觀察思維及精神健康上,產生的正能量也會擴大。

常常在公園看見不少太極師傅帶拳,謝秉中說,學太極,雙方都要肯付出心血,教要教通,學也要到位,不認真付出,修不成正果。


同門聚會 分享哲理

這天看謝秉中指導倪秉郎練拳,教的認真,學的也不敢怠慢﹕徒弟耍出架式,師傅就繞圈指出抬頭高度、頸向、放肩、臂勢至指握、胸、背、腰擺位,當然還有腿、走勢動向,可見極重視拳架規矩。

倪秉郎說,跟師傅師兄弟姊妹聚會時,都不止談拳法心得,更分享生活的哲理智慧,過程中,能平復緊張的心情,一起學習以平常心面對人生起落,所以處處見太極,生活態度有生氣,精神也愉快健康。

這也是太極養生及哲學修為的部分吧。
文﹕袁岱霏
編輯:周妙宜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ans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